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8|回复: 7
收起左侧

专家呼吁为春节“正名” 改为“农历年”或“中华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3 01: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1年02月02日 10:49:04  来源: 新华网

图表:今年春节为何早到了11天 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2月2日电(记者周玮)农历兔年到来之际,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将传统的年正名为“农历年”或“中华年”,作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民俗年,共同的精神家园。
  年是什么?李汉秋说,自然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周期离不开自然的节律,地球上时序更新的周期大约360天,这也就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周期——年。中华历史上过“年”的传统约有3000年之久,在周朝就已正式将自然周期称为“年”。
  据李汉秋介绍,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引进西洋历法,以阳历为标准纪年,将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元旦。那时新旧二历并存,官方用阳历,民间社会仍习惯用农历。与双历制相适应的是两套节日系统,传统节日都是按农历系统。农历又被称为阴历、旧历。后来,袁世凯“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
  李汉秋说,由此,延续几千年的农历新年被降格为“春节”,“年”“元旦”的名称硬被夺走,安在阳历1月1日头上。但是在传统社会“百姓皆不以为然”,仍然按农历过自己的年。到1934年初,当时的国民正攵府不得不停止强制废除农历年的做法,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1950年制定的年节放假办法,春节作为唯一的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据李汉秋回忆,“文化大革命”初的1967年,要求“春节不放假”,他当时是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同在农村,大年初一要与公社社员下大田劳动,以破除“过年”这种旧风俗、旧习惯。但民间社会依然延续着民族文化的血脉不肯舍弃“年”,在老百姓心中口中,拜年、过年,大年初一……总是指农历年。

 进入新时期以来,李汉秋和一些民俗专家不断呼吁:培育民族精神就要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经过各方面持续几年的努力,从2008年起,春节之外的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也都列入法定假日。
  “这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进入了振兴的新时期。”李汉秋说,时至今日,废除农历的声音已难听到,中鞅人民广播电台、中鞅电视台每天新闻联播一开始就同时报了双历:阳历和农历。
  李汉秋说,既然承认双历制,也就顺理成章地要承认双“年”制,要恢复农历年“年”的地位。他表示,应当因势利导,通过一定的方式,正式确认双“年”制。传统的年可正名为“中华年”“农历年”,作为过渡,“春节”暂且并用不悖。另一个阳历年则是国际年、行政年。两个年各有正名、各有内涵、各有侧重。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02: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节被遗忘的古老风俗
感谢【网友 铁观音大叔】推荐

宋 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polvora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polvora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polvora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馀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明代黎淳有《爆竹》诗:“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所咏的是“升天雷”,北方称为“二踢脚”。polvora的发明,本是为和平生活用的,后来用于战争,乃是人类的不幸;用于侵略战争,更是人类的大不幸。


明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唐 饰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传说 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 ,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其实 ,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晋 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盘又称春盘。《摭遗》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馈贶。”《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宋 宫中赐银幡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南宋仍沿北宋风习。《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明 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清嘉录》载:“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观者如市。”明周希曜《宝安春色篇》:“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袁宏道有《迎春歌》,证明迎春仪式已经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万象更新”。



唐 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成为元宵诗经典之作。唐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宋 蚕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宋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云云。既说是里俗,可知是杨万里家乡江西吉州地方的风俗;也即南方养蚕地区的风俗。


明 走百病上城头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清 猜灯谜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清家震涛有《打灯谜》诗云:“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3 02: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 请紫姑神

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刘向《异苑》载:“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大妇),小姑可出’。于猪栏边或厕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后来成为传说:唐代寿阳刺史李景,纳何媚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杀何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何为厕神。《荆楚岁时记》:“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故民间每于正月十五夜用畚箕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临,请她保佑蚕桑丰收,人畜平安。陆游曾有诗讥之:“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厨中取竹箕,冒以妇裙襦。竖子夹扶持,插笔祝其书。俄若有物凭,对答不须臾。岂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娱。诗章亦间作,酒食随所须。兴阑忽辞去,谁能执其祛。持箕畀灶婢,弃笔卧墙隅。几席亦已彻,狼藉果与蔬。纷纷竟何益,人鬼均一愚。”虽为一种迷信活动,实则含有对旧社会不幸妇女的深刻同情,并希望她有保护善良人们的神力。


元 结羊肠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霏雪录》:“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清 走百病摸门钉

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清《月日纪古》卷一:“燕城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名辟人香。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门钉,中者兆吉宜子。”正月十六日走百病,盖妇女藉此节日可以走较远的地方,实为一种健身活动。而已婚不孕的妇女,摸城门钉,取“添丁”之意,希望来年可生子。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长袖走桥迟。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年宜男定是谁。”


唐 送穷

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送穷之俗,自汉已有之。西汉扬雄有《逐贫赋》。据《金谷园记》云:“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著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传说穷神穿破衣,吃稀饭;在正月最后一天死去。人们在这天熬粥、扔破衣、结柳为车、缚草为船,在巷口焚之。祝送穷神,永不回来。至唐仍有此俗。韩愈有《送穷父》文;姚合有《晦日送穷》诗:“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宋 春社

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古时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坛上用石砌屋,无顶,上贴“社稷之神”红纸,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宋梅尧臣有《春社》诗云:“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鸦。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哗。燕子何时至,长皋点翅斜。”


宋 斗草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春日杂兴』曾描述儿童斗草情形。见画中题诗。盖江南春早,立春草长,儿童互相用草角力,坚韧者胜,折断者败。


宋 迎富

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

二月二日迎富风俗由来甚古。《岁华纪丽》载:早在有巢氏时代,有人在这天要了一个小孩回家养活,从而家富。后人便在这天到野外采蓬叶以代子,向门前祭之。又《天禄积馀》载:秦代在这天携鼓到郊外游玩,朝出暮归,名为迎富。南宋魏了翁有《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诗云:“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3 23: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的砖家
脑残的不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4 00: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8 13: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在变....  
  春节很好听啊...不需要改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8 17: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就叫“农历年”,英文是chinese lunar year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4 02: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这些专家没事闲的,吃饱了撑的,还是回家想想把自己什么孙子的名在改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10-18 20:35 , Processed in 0.01102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