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港台时间:2012/1/31 消息来源:天涯社区
热贴:看方舟子的博客 越发感觉此人有些不正常了!?
刚看方舟子博客,越发感觉此人方舟子神经有些不正常了。
1 韩涵 一封家书用的是“父亲”,一封家书用的是“爸爸”,
方舟子质疑说不正常
2 韩涵 一封家书落款是“儿:韩涵”,一封家书用的落款是“儿:寒”,
方舟子质疑说不正常
3 最绝的是这点 韩涵称呼韩涵自己的家是“我家”,
方舟子质疑说不正常
你能想得通吗 ? 一个普通的“我家”方舟子能扯出下面一大堆
“两次用了“我家”,这个用语很奇怪,这是对外人说话介绍自己家里情况的口气,小孩会对父母称自己(也即父母)的家“我家”吗?那句话就像是写给别人看的,而不是给自己的父亲看的,是为了向别人证明“我家”的信箱收不到信。而且,在20天前寄的第一封信不是已经收到了吗?不是已说明家里是能收到信的吗?如果不知道这第一封信有没有收到,打电话问一下不就知道了(韩家父子当时有电话联系)?”
这真无语,难道我说自己家说成“我家”也有错?????
两封奇怪的韩涵家书 (2012-01-30 12:37:48)转载 方舟子博客▼
标签: 杂谈 分类: 其他
韩涵父亲韩仁均在其微博上公布了写于1999年5月的两封韩涵家书的照片,包括信封一起公布,说是这“还可以顺便回答一些网友的疑问”。公布这两封家书的用意很明显。第一封家书是韩涵要其父亲购买一批古籍的书单,这是为了证明韩涵当时(高一)读书之多。第二封信是为了证明《萌芽》杂志社寄给他们的大赛复赛通知的确是寄丢了。仔细分析这两封家书的照片和内容,有些有意思的发现。
先看称谓。第一封家书用的是“父亲”,在信中这么称呼当然没有问题,但是第二封家书的称谓却变成了“爸爸”。一般人给父母写信,称谓都是固定的,而韩涵的这两封家书,书写时间相差20天(第一封没有写时间,从邮戳看是在1999年5月11日寄出。第二封写了时间是5月30日),对父亲的称谓就变了。人家是天才,不好以常人的习惯看待。
再看落款。第一封家书的落款是“儿:韩涵”,第二封的落款是“儿:寒”。一般人写家书,落款也是固定的,但韩涵家书相差20天就变了。而且一般人写家书,落款是不会写自己的姓的,而第一封家书却把姓名都写全了。还是那句话,人家是天才,不好以常人的习惯看待。
第一封家书的信封背后用不同的墨水和笔迹写了一封“公开信”,成了明信片。如果信写完之后,发现还有话需要交待,就在信纸上补充,或者在另一张信纸上写就是了,为何要在信封背后上写?可能是信已封好,所以只好在信封上补写?那好,我们看看信封上写的是什么:
“杜甫《春望》‘家书抵万金’,此封家书,不值万金,只需82.5元即可。具体事宜 信中详尽 另有一事相告,望拜托戴金娜请一计算机老师补我两节课,我班老师最佳。致父安 母安 儿:韩涵 草起”
第一句是介绍家书的内容。这真是奇怪,信中写的什么,收信人拆开读了就可知道,何必在信封上预告?你们见过谁这么写信的?这段信中的内容介绍,更像是写给别人看的,像是为了证明信封与信纸所写相符,是一套东西,信纸上写的书单不是后来补的。这可真是天才的写信法。
第一封家书信封背后盖了两个金山邮局的邮戳,也就是收到后盖的,但是仔细看照片,补写的文字有几个字却是写在了邮戳上,就像是先盖了邮戳,然后再往上写字。如果是这样,那不就成了信已寄到,再在信封上补写了吗?当然,也可能照片失真,原件上是邮戳盖在字上。
这些补写的文字的书写格式也很有意思。第一行最后的“家书”是一个词,按一般人的写法,应该是连着写,但是韩涵却硬生生把一个词断开,“书”字另起一行,因为如果不断开,就写到撕口处了。“机”字刚好就写到撕口的地方,不多不少,好像撕信的时候小心翼翼地避免撕到任何字。最后的“草起”两字更有意思,居然是竖写。一般人写的话应该是横写,但是横写的话“起”就写到撕口处了,所以只好竖着。也许天才的书写习惯和别人不同,但在常人看来,这更像是在一个已撕开的信封上补写的。
第二封家书:“这次写信过来是想试一下我家的信箱。萌芽说通知书寄到家里的,那肯定是邮局或贼子的问题了。我家的信箱乃是信的坟墓,来一封没一封。”
两次用了“我家”,这个用语很奇怪,这是对外人说话介绍自己家里情况的口气,小孩会对父母称自己(也即父母)的家“我家”吗?那句话就像是写给别人看的,而不是给自己的父亲看的,是为了向别人证明“我家”的信箱收不到信。而且,在20天前寄的第一封信不是已经收到了吗?不是已说明家里是能收到信的吗?如果不知道这第一封信有没有收到,打电话问一下不就知道了(韩家父子当时有电话联系)?为什么还要再寄一封信试一下“我家”的信箱能否收到信?(另外,这封信的邮编写错了,写成了亭林镇的邮编,但是还是收到了)
天才少年写的家书,真是让人越看越觉得莫名其妙啊。如果韩家即将出示的手稿、笔记都是这样的天才作品,那真会让我们大开眼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