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風歸雲隱 于 2012-3-3 07:55 编辑
前年初秋,和好友骑车上长城,听他细数曾经疯狂事,我静静听着,忽然想起昔日校园里的那一树黄叶。那天,居庸关没有平时的游人如织,五年前迎着此地晨风呼喊的场景却恍如隔日。倚着锈迹斑驳的炮台,我困惑这岁月静好。沿着崎岖的山道呼啸而下的时候,正是夕阳无限好,唤醒那些记忆和时光,我心底自问来年何处见树黄。
没有语言可以来形容,突然之间,我居然要远涉他乡,这一切都让我始料未及。人生,其实不必跋涉,在内心间就可以走过理想与现实相隔的千山万水。
一位好久未曾联系的朋友在这个二月的某天毅然选择辞职去流浪。他曾经在兜兜转转中上完中专之后再回来读高中,之后大学,然后读研,不觉间已经三十有二。作为朋友,我从心里理解他所做的一切。大学梦是我们八零后那个时代最神圣的理想,肥皂泡般的寄托,而他放弃大好时光,在“之”字路上来回逐梦。怀着对象牙塔的向往,继续研究生的征程,但是高校学术堺无所不在的浮躁和虚假给了他大学教授梦无情的一击。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朝九晚五的奔忙,温水煮蛙的现状让他曾经不羁的灵魂一次次感到绝望。这不仅是对自己身份的焦虑,更是对当下虚浮的社会无声的抗争。战场只是他自己。
因为今天,就算我们愿意按照世俗的标准去拥抱走过一生的平淡也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奢侈。
看着他那最少三年,最长一辈子的流浪计划,我突然想起我小时候天马行空的对未来的想法:在高山云深处,盖座木屋,自给自足地生活,远离尘嚣。在我们大部分人浑浑噩噩的一辈子里,从来不知道人生还会有其他的活法,光鲜的外衣表面的富足是我们自以为唯一能够证明自己在这个世堺上好好走过一遭的证据,这就是我们一文不名的世俗观念。儒家社会里崇尚的中庸思想从来没有选择的概念。同时正是我们这种世俗的惰性,让我们对理该为之抗争的社会权利和正义冷眼旁观,事不关己,殊不知,我们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对我们的社会对我们的未来更负责的选择。再多的抱怨和期待永远比不上我们选择去做一个更好的自己。我深刻的意识到,我的这位朋友在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背后重压如山的反对和非议,可他日记里的最后一句话是:亲们,我这是去寻找幸福呢!你找到了吗?
......
就此出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