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的是,这个人是一个画室的老外告诉我的,她说,这是个中国画家,你知道么?画的很好,你可以google一下,,他在欧洲。。。
于是找到了这篇文章,一看到他的画,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简洁高雅。也许是看了太多的当代为了争名夺利急于成功的浮躁的涂抹了吧,当看到他的画的时候真是有如清泉,总算看到了单纯为自己,为艺术的画了!!希望以后有机会看到原作。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一个呗大多数人熟知的身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家。
读他的字,看他的画,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只能说喜欢。我会找他的作品学习的,(如果再网上能找到电子书的话)如果要用一个我不善于表达的形容词来形容的话,,目前只能想到高雅吧。
我觉得人是需要偶像的,有那些你值得尊敬的人,佩服的人,喜欢的人,去了解他们,让自己有所收获。
语言穷尽之处
——高行健的画与话
高行健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画家身份及作品不太为人所知。
高行健对自己绘画作品的解释:
我以为绘画恰恰是对自我的超越,一双冷眼,抽身观审。惹奈(法国画家)把这种境堺称之为孤独感,我从东方人的感受出发,不妨说是静观。
画是没法说,语言穷尽之处才有画。
当我闭上眼睛,我试着去看到东西,在黑暗中,仍然有色调,有光环,是可能存有视觉的。我试着捕捉那些几乎看不清的影像——一幅画就此开始。 .文学原本同政治无关,只是纯然个人的事情,一番观察,一种对经验的回顾,一些臆想和种种感受,某种心态的表达,兼以对思考的满足。
所谓作家,无非是一个人自己在说话,在写作,他人可听可不听,可读可不读,作家既不是为民请命的英雄,也不值得作为偶像来崇拜,更不是罪人或民众的敌人,之所以有时竟跟著作品受难,只因为是他人的需要。当权势需要制造几个敌人来转移民众注意力的时候,作家便成为一种牺牲品。而更为不幸的是,弄晕了的作家竟也以为当祭品是一大光荣。
其实,作家同读者的关系无非是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彼此不必见面,不必交往,只通过作品得以沟通。文学作为人类活动尚免除不了的一种行为,读与写双方都自觉自愿。因此,文学对于大众不负有甚么义务。
这种恢复了本性的文学,不妨称之为冷的文学。它所以存在仅仅是人类在追求物欲满足之外的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这种文学自然并非始于今日,只不过以往主要得抵制政治势力和社会习俗的压迫,现今还要对抗这消费社会商品价值观的浸淫,求其生存,首先得自甘寂寞。
作家倘从事这种写作,显然难以为生,不得不在写作之外另谋生计,因此,这种文学的写作,不能不说是一种奢侈,一种纯然精神上的满足。这种冷的文学能有幸出版而流传在世,只靠作者和他们的朋友的努力。曹雪芹和卡夫卡都是这样的例子。他们的作品生前甚至都未能出版,更别说造成甚么文学运动,或成为社会的明星。这类作家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和夹缝里,埋头从事这种当时并不指望报偿的精神活动,不求社会的认可,只自得其乐。
冷的文学是一种逃亡而求其生存的文学,是一种不让社会扼杀而求得精神上自救的文学,一个民族倘竟容不下这样一种非功利的文学,不仅是作家的不幸,也该是这个民族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