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中国亦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和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之一。 此次贸易争端突显出全球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紧张关系,它们需要在保护国内市场免受外来竞争和避免贸易战之间做出平衡。 欧盟需要中国购买其产品,帮助其走出欧债危机的阴影,但又担心中国公司利用国家融资生产同欧洲相竞争的产品,涉及从电信设备到太阳能电池板等产品。 但通过贸易保护来获得成功的机会很小。欧盟对华光伏“双反”,前面有一个榜样——美国已经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征收了最高达255%的关税。从目前情况看,可以说是“双输”。 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华太阳能光伏征收高达255%的关税。此举基本将中国光伏企业从美国市场排除在外。但关税既没有让太阳能电池的价格猛涨,也没有重振美国国内的制造基地。 因为虽然从中国进口太阳能电池的速度大大放慢,但从亚洲其他地方进口的数量激增。而且,美国的太阳能企业去年还流失了大约8200个制造方面的就业机会,未来几年,更面临高达6万人的就业机会流失。 因此欧盟此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在1930年通过并实施的《斯特姆-霍利》法案,该法案在经济萧条席卷全球的关键时刻大幅度提高关税,最终导致全球关税大战,让经济危机周期大大延长,就像摩根大通CEO拉蒙特所言,“大大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主义”,给本已动荡的国际局势又添了把随时着火的干柴。 葡萄酒只是小试牛刀 中国尚有杀手锏未出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然而,与之难以匹配的是连续遭遇国际贸易摩擦,无论是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还是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近年来连续针对中国出台贸易制裁。 事实上这恰恰表现了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对中国增长的依赖,一方面又担心其增速过快对自身经济的反噬。未来,中国作为一个出口市场对各经济体的重要性将如何演变?这当然取决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及其是否能成功实现经济转型、降低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度。 此外,随着中国的发展,其自身产品在价值链中 的位置也应继续提升,也许会越来越多地替代价值链中游产品的进口。 总体而言,中国目前和10年前的主要进口类别均是大宗商品、资本品(如机械设备)以及用于再出口的中间产品。不过,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如电子、纺织、橡胶和塑料材料)以及资本品(机械设备、车辆和金属产品)的进口正在随着产业价值链上移而有所减少。 这恰恰是欧美等国家最为担心的。未来10年,中国的制造业领域可能会继续沿着价值链上移,越来越多的国产商品替代进口的机械设备、汽车和工具。 近年来欧盟进口葡萄酒数量在国内市场急剧增长,中国在此时采取葡萄酒反制措施,无疑是对欧盟的沉重回击。但这还是小试牛刀。 当中国开始对欧盟的汽车、飞机等产品进行制裁时,才是欧盟最大噩梦的开始。事实上奥迪等高级乘用车已经开始受到威胁,新的公车采购细则出台,国产品牌红旗“需大于供”。 结语 针对中国的贸易制裁绝不会因为中欧贸易战而停止,中国最需要做的就是尽快进行产业升级,将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不断提升,改变进口结构。(文/毛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