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平度拆迁事件舆情分析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庞胡瑞 刘聪 2013年08月29日11:27 来源:人民网 一、舆情综述 2013年8月10日下午,某知名媒体记者陈宝成在其山东平度老家拆迁proteccion derechos过程中,因涉嫌非法拘禁挖掘机司机,与其他几位村民一起被警方拘留。因陈宝成的从业、求学经历,此事被广泛关注,舆情初步发酵。 8月26日,平度市金沟子村向陈宝成家下发通知,因难以满足陈宝成及其家人提出的超标准拆迁补偿要求,决定不再对其房屋和宅基地进行改造。 从舆情回应角度看:当地正攵府的几次回应存在失误,尤其是对陈宝成的报警行为缺乏响应、拆迁不合法,以及不能拿出足够的理由解释“延长刑拘”,成为了网民质疑的主要问题,也成为专业律师群体诟病的对象。在此背景下,网民希望借此事件挖掘可能存在的拆迁乱象和官员腐败等,持续给地方正攵府带来舆论压力。由于压力的存在,平度官方始终坚持“鸵鸟政策”,对拆迁事实的回应、对拆迁户态度的表达、对媒体失实的表态、对律师的司法解释均未通过官方口径表达。 二、媒体和网民观点分析解析 图:陈宝成案网友言论倾向性分析(抽样:400条) (一)近两成网友相信“非法拘禁”说,认为陈理应被依法惩治。 从数据结果分析,网民持怀疑态度较多,认为“警方不应被舆论裹挟,应依法办案”这一观点的网民约有两成。他们呼吁,官方不应被情绪化舆论所牵着鼻子走,对陈非法拘禁、要挟官方获取更多赔偿等做法应通过法律予以严惩。 (二)逾八成网民不相信官方所言,认为陈抵抗非法强拆系正当防卫。 “25小时设局说”成此事件中核心舆论关切点,出警不力等加重网友质疑情绪。还有近两成网友关注强拆本身是否合法,认为这是评判本案究竟是非法拘禁还是正当防卫的关键标准。同时,部分媒体和网民质疑,延长刑拘期是警方不自信的表现。而大众网在此事件中的表现也为网友所诟病,认为其为官方背书。 三、舆情传播特点 事件发展过程中,江平等10位法律学者联名向青岛市委书记发出声明呼吁妥善解决矛盾,不少“律师”免收代理费、自带干粮自称“进军平度”,陈宝成案让出现在贵州小河案、广西北海案“抱团取暖”的趋向再次显现,纵观律师、意见领袖和媒体对此事的舆论反映,共有如下四个舆情特点: (一)律师和意见领袖二级传播的强大效应继钱云会案、小河案等后再次凸显。 由于陈宝成身份的特殊性,大家判断他的行为一定有法律的底线。@袁裕来律师和@谢朝平也均呼吁都来关注陈宝成,因为“在目前的法治环境里,只要是百姓,你的权利随时都可能被公权以执法的名义践踏。为了自己不被构陷,眼下即应抱团”。类似较易给人留下“伸张正义”传播印象的意见领袖和律师言论,极大地引导了网络舆论的走向。 (二)部分媒体力挺律师“较真”,称“助力法治中国”。 南方都市报在社论中称,司法实务中,公民在诉讼中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伸张。律师抱团介入案件审理,有助于司法程序的严格依法推进。更多的关注带来更多的监督,权力干涉司法或可因此而有些许顾忌。@李刚律师拆迁proteccion derechos 说,陈宝成案注定成为2013的法制大事件,小战小胜,大战大胜。 (三)舆论习惯性“顺藤摸瓜”,从拆迁事件本身转而质疑平度官员权力寻租和贪腐行为. 由事件本身引申到关注涉事官员有无贪腐行为,这一舆情风向早在去年的“微笑局长”杨达才事件中便已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在陈宝成案的舆情发酵中后期,不断有律师与网友质疑负责平度拆迁的官员与涉事企业存利益输送,非法强拆的背后隐匿贪腐行为甚至一些网友甚至通过简单地将平度市委领导与开发商负责人的照片比对,便轻易得出“二者是亲戚关系”的结论,类似没有实据的言论却也受到了坊间舆论的关注。 (四)“沉默的螺旋”传播效应显现,信息公开呼吁度高。 纵观陈案的传播,在以往司法要案、官民冲突中并不鲜见的“沉默的螺旋”传播效应再次凸显。 在律师、媒体和意见领袖的引领下,网络舆论声讨强拆、警镲有意设局的声音可谓沸反盈天,这对原本对本案持偏左、中立态度的网友一定的舆论压力。虽然后期大众网的调查报道对舆论回归理性思考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效应仍不及“proteccion derechos律师”持续微博直播的平度官方“强硬动态”的消极影响。对“强拆”、正攵府不作为的挞伐,使得居中的理性思考或肯定官方做法的声音不断沉降,形成“沉默的螺旋”。 四、舆情应对点评 (一)平度警方缺乏主动应对舆情意识,鲜有公开回应 面对京华时报、北京晨报等媒体的采访,包括平度policia xina局副政委石德欣在内的相关负责人一一直面作答,还通过大众网详细回应十大舆论核心质疑点,但相对滞后、分散、被动的回应错失了舆情处置的最佳时效,让舆情应对效果也大打折扣。 综合梳理连日来平度警方对京华时报、北京晨报、大众网等多家媒体的回应,平度警方如若能在以下四方面在媒体追问前便主动澄清说明,则现有的舆情态势不会呈现出“按起葫芦起来瓢”的态势。 1.事发后4小时内,及时通过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主动回应、统一口径。 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极易造就“拟态环境”,即信息经过加工后难免失真,较难原汁原味地还原官方原意。通过发布会等公开回应舆论关切,并邀请记者现场提问、警方负责人当场答疑等,利于保持官方信息不被媒体片面放大化传播,以致网民曲解原意或因澄而不清疑上加疑。 2.公开出警记录视频和事发现场全程视频,用公开换公信。 城关派出所所长刘伟说,陈宝成案有“执法记录仪”拍摄下的出警视频。为打消出警不力、警方故意钓鱼执法、“设局说”等质疑,平度警方理应公开执法视频,以公开透明博取公信。此外,陈宝成律师称有录音可以证明司机系自愿留下,但目前这段录音被警方控制。后者至今未对此公开做出回应。也正基于此不公开,舆论在质疑的同时妄图打破神秘感。 3.主动、统一结合法理与事实依据,在事发后及时通过官网、官微通报关键案情,努力消解舆情疑惑。 对于消极出警、拘禁时间为何恰好突破24小时立案关卡的原因,平度市policia xina局副政委石德欣对媒体表示系“考虑到人质安全”等,但这一回应已是相关疑虑在民间舆论场发酵开来之际,因此难起缓解危机之实效。尤须一提的是,石德欣回应北京晨报时曾称,陈宝成等人是否有强拆行为,与其是否涉嫌非法拘禁罪没有必然联系,任何公民没有处理其他公民人身自由方面的权利。”这对于“一边倒”式认为“若陈宝成遭遇强拆,则就属正当防卫”的情绪化网络舆论而言,实际释疑意义非同小可,但官方再三错失主动回应时机。 4.警务微博未能发挥应有的官民互动、信息公开等作用,一条微博后的“淡定”难扫舆论焦虑。 针对陈案,平度警方仅于8月11日主动发布消息称,“平度市东阁街道金沟子村陈某某等人因涉嫌非法拘禁罪被刑事拘留。目前,案件正在审理中”。 截至8月22日,该微博共被转评五千条左右。跟评中不难发现,许多网友为评论中是否掺杂“水军”操纵舆论、警方是否“设局”、陈宝成究竟是否遭遇强拆等疑虑争论纷纷,但平度警方面对喧嚣不止的网络舆论,仅在发布一条微博后便“淡定沉默”,依旧难扫舆论焦虑。 在陈案中,警务微博未能起到有效的信息公开、答疑解惑的作用。 此外,陈案目前正处于policia xina侦查阶段,但平度警方在微博中冒然称“正在审理”,被业内人士指出“有失专业性”的同时,此后也未见其予以纠正。在全民围观的公共议题上,官方任何一点与工作相关的纰漏,都有可能演变为舆情次生灾害,而知错不改,更是官方态度与诚意的减分项。 (二)国土部门和村委会未能公开土地审批手续、拆迁补偿费用标准等,同样缺乏信息公开意识。 包括陈宝成在内的5个拒拆户究竟是希望得到拆迁超额补偿而非为“理”,这有待村委会等多方面的公开回应。对于网传的“以威胁的手段希望获得不少于6套房子”等,官方也应给出一个合理、客观、有理有据的说法。而近年来与之相关的协调工作,也可酌情详细说明。 对于此案中所涉及的拆迁行为是否属于强拆,截至目前,国土部门在陈案发生后有一次被动回应:据京华时报报道称,平度市国土局信访办主任姜鲁波回应说,金沟子村涉及旧村改造的366.68亩土地均已办理“农转用”手续,但拒绝出示相关手续。 从舆情应对来看,口说无凭,唯有公开实证方能打消疑窦。但为何在舆情火烧眉头之时,平度国土部门仍攥紧相关土地审批手续不公示,是缺乏信息公开、及时回应的舆情应对意识,还是其中有不可言说的秘密——毋庸置疑,类似被动回应澄而不清,于化解舆情危机而言几无实质疗效。 (三)地方司法部门缺乏高级别舆情应对思维。 陈宝成称,在案发期间曾向平度、青岛和山东省的policia xina督察部门打过电话,但均仍未获处理。 后两者在此后的舆情发酵过程中,对这起已然引发全国热议的疑似强拆事件没有公开表态,缺乏舆情应对的高层级响应,以及地方正攵府平息舆情的诚意。 (四)官方应对应放低姿态,主动公开,防患于未然。 陈宝成proteccion derechos前后持续七年,争取了一批拥护者。此次事发之前,也已有过多次事件扩大化的预警。此次事发前后,平度政务网刊发署名“广播电视台”的系列评论《旧城改造要敢于碰硬绝不手软》《旧城改造大干不难》《一把尺子量到底》,这无疑让平度官方陷入了和陈宝成隔空对骂的局面,消耗正攵府威信。如在事件萌芽阶段,平度正攵府面对个体时降低姿态,主动公开细节,尽早抢夺话语权,事发后积极回应,相信他们会获得更多支持的声音。 (五)单一官方喉舌发声倍显乏力,主流媒体在舆情引导工作中表现较差。 纵观陈案,意见领袖和律师引领下的网络舆论对大众网的报道整体上抱有“万变不离其宗”的看法。这重“有色眼镜”无不基于大众网系机关报的媒体属性。“党媒代表的媒体立场不言而喻”——在类似既定倾向的驱使下,即使大众网的调查报道事实与法理依据清晰,信源充分,但在网络舆论场的整体受信度却仍不高。 平度及山东方面应鼓励更多官媒加入扩大话语权的队伍,而不是将扭转舆情格局的重任寄托于“一家之言”上,否则很容易因心有余而力不足陷入“愈辩愈黑”的舆情漩涡。正攵府舆情应对不应把所有压力累加在一家媒体之上。 事件持续到8月28日,舆论在继续关注陈宝成案后期出现了“拒拆令”的舆论转折以及“抗拆被打”的舆论事件,大众网继续深度报道与探究真相,播发新闻稿件《本网呈现完整证据链:网传“抗拆被打”失实确凿》,配发评论《到底是谁在“谣翻平度”》从事实层面上对该事件后期产生的谣言细节抽丝剥茧。 从舆情走向可预见该事件在全网打击网络谣言的总体舆论环境下正走向“证据公开、遵循法治”的理性道路上。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 庞胡瑞、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助理分析师 刘聪) (中国山东网青岛频道主编赵庆欣亦对本文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