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实里,在网络中,常谈到“知己”一词,也经常提到“心灵鸡汤”式的朋友这个问题,而这两者都偏向精神领域,它涉及到人的道德和人格,也是人们希望得到的精神慰籍的一种方式,无可厚非。就此问题,我以自己的浅见和最近参禅悟道的心德来分析下道德和人格的关系。
道德一词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明白的,也不是政府部门的几条明文规定就解决问题的事情。因为它牵涉到世界观,人生观,更深一层的还涉及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更高层次的探讨道德问题,那就要涉及道德观念,也就是要从健康的完整的人格审视道德的教条,也就是如何在实践中陶冶自己,使自己获得至善至美的人格,从而实现灵魂的升华!
如此说来,道德和人格的关系就是这样的:道德的基础是人格,人格高尚道德才高尚,道德的实践又是人格升华的途径,两者合相辅相成。
首先我就从道家,儒家,释家这三家文化谈谈什么是人格。
孔子曾说人要达到完善就得先修身养性,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过程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出自《大学》)行动上就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要“克己复礼为仁”(〈论语〉一切按西周的礼节办事。这里又来了个“仁”,它又是什么意思呢?“仁”即是“爱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出自〈中庸〉)先从两个人的关系说起,后引深到人际关系的所有领域,(如“志士仁人”的“仁”就是人际关系的所有领域)。
然而要做到“复礼为仁”,先得“克己。”即人主观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悲观,不文过饰非,不推卸责任,胸怀宽阔,不及不躁,心静如秋水,照彻四方,威武不屈。真正的人格魅力在于即使在险境中能鼓起生活的勇气,遇到不幸仍然能保持崇高的灵魂,时间久远,依旧魅力四射。由此可见,一切的人格力量都从“克己”开始,以“复礼为仁”为归宿。即集一切美德于一身,来完善自己的人格。
道家和释家在“儒学”的基础上完善了“完人”的学说。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老子〉)他主张的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保持一颗内敛,空旷,深邃的心境。不运用心机不固守成见,保持明澈的心境。然而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这种“无欲无为”的思想,主张放弃一切欲望,割断理智的思考,达到忘我的境界!
释家追求的是人生的解脱,它的理想境界是寂静,是涅槃。从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最初悟出“苦,集,灭,道”四谛起。以缘起做为教义的理论基础。缘起说认为,宇宙都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因缘和合而生,从时间上讲,因果相续,果果无终;从空间上讲,主从相连,无中心,无边际。世上的一切现象都互相联系,依赖,互为条件,因果。因缘而合的全部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瞬息变化,捉摸不定。做到无真我,即见真如,归于寂静,得到解脱。
所以我认为,道德和人格的关系牵涉到“戒,定,慧”三门学问。戒即戒律,修身治心,止恶行善;定,就是禅定,止“三味”,冥生死,去妄念,达到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境界!慧,就是智慧,佛教认为佛性人人皆有,能否成佛在于悟念之别,人能忘念除却,真心显露,悟出真理,获得解脱。如释说的涅槃寂静,说的是人的天性,心的本性,无论在烽火连天之下,还是灯红酒绿之下,都可以保持清静不染,去却恶业,自成了佛道。最后以“六波罗蜜”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高尚品格,展现出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伟大人格。辩证的,无神的,博大的,顽强的,无私的高尚人格给人生指明一条光明的路。
三家学说,是“完人”的基石。三家的思想就是高尚的人格魅力!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道德文明建设的基础。有着永恒的价值!
但这三种学说也有它的弊端。
儒家的“复礼为仁”,道家的回归自然,释家的寂静涅槃,都以静退为通途,这是统治者需求的思想。我想人生当然要知足常乐,安贫乐道,清心寡欲,随缘任运。但它也扼杀了人的个性:使人失去爱情,失去冲动,失去冒险,失去豪放,失去追求,处事无魄力,无锋芒,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从这三家学说中只能吸取精华,避免其弊端,好学多思,不能一味的接受。
就现实生活中涉及的问题,就精神领域的范畴涉及到的道德和人格的探讨我还真不敢动笔,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研很浅,来探讨还要鼓足勇气,但我希望文化学士也来探讨探讨,如何从人格表现道德,使人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给人一个洁净的灵魂!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