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7|回复: 7
收起左侧

我国夏商周三代主要青铜器物的简单介绍 三,量器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0 16: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为而治 于 2019-12-20 15:43 编辑

我国夏商周三代主要青铜器的名称、读音及其用途的简单介绍

量器

我们通常所说的量器包括度、量、衡三方面。用以度量长度的,主要是铜尺。测量容积用的量器,依其容积自命名,有撮、勺、龠(yue 音:月)、升、参(三分之一斗)、半(二分之一斗)、斗、斛(hu 音:胡)等名称。称量重量的有衡,即天平。《墨子》一书中说,战国时期中国已有了杆秤,有了杆秤就应有“权”,但在考古学上尚未发现实物,故尚待考证。度量衡器是测量长度、容积或重量的器具,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历史发展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传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牙尺,分寸刻画,采用十进位制。经实测,一尺约为15.78—15.80厘米。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的确立,实物租税逐步代替劳役地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了便于商品交换与征收赋税,精确耐用的青铜度量衡器出现了。




“尺”我国最早的尺多用木、骨和象牙制成。因木、骨容易腐朽,能保存到后世的极少。现在能看到的是河南安阳出土的几件象牙尺,上面有刻度,正面刻十寸,每寸刻十分。
传1931年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战国铜尺,扁平长条形,长23.1厘米,宽1.7厘米,厚0.4厘米,一侧刻10寸。(暂无图片)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子 +999 威望 +1 魅力 +1 鲜花 +1 收起 理由
ノにι情⑧あそ + 999 + 1 + 1 + 1 神马都是浮云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0 16: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为而治 于 2019-12-20 13:56 编辑


“权”是我国古代度量衡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的是重量的标准,相当于现代的标准砝码。我国幅员辽阔,因不同地域、不同习惯、不同场合、不同用途、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权,在封建社会为了征收赋税、称量财物、支付黄金以及铸造钱币等原因,需要各种权衡器,因此权的种类样式比较多,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开始,它才逐渐形成为一种统一的准绳,一种权威的裁定。可以说,没有权,就无法准确称量物体的重量。从权的形态变化,可以管窥当时的社会状态。战国时期的青铜衡器有铜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环形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 楚国天平铜环权  时代 战国
1954年长沙左家公山15号墓出土的楚国天平与铜环权。天平为木杆(衡),扁平条形,长27厘米。正中钻一孔,孔内穿丝线作为提钮。杆两端内侧0.7厘米处各钻一孔,内穿丝线以系铜盘。铜盘直径四厘米。铜环权一套共计九枚,分别为半斤、四两、二两、一两、12铢〔zhu朱〕、六铢、三铢、二铢、一铢。据半斤权重125克推算,当时楚国一斤重为250克。这种天平和铜环权大概是用来称量楚国的黄金货币(郢称等)使用的衡器。一种是半球形权(少数呈瓜棱形等),顶端有鼻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 司马成公禾石铜权  时代 春秋战国
战国时三晋铜砝码。近半圆形,平底,钮缺,高15厘米,底径19.5厘米。复原权钮后实测重30,933克。腹部有刻铭,间有残泐。铭曰:“五年,司马成公����吏(事),命□□□与下库工师孟、关师四人,□禾石,半石甾平石。”“司马”是官职,“成公”为复姓,��为名,司马成公��系此权之监造者。“下库工师”为主造之工官,孟为其名。“关师”亦为工官,一说是实际铸造者。此权自铭“禾石”,表明为称谷物用的一石重的标准衡器。“半石甾平石”,说明是以盛半石粮食的标准容器甾之容量为准,制定此一石权之重量。据铭文所反映的铸造制度及铭文格式、字体,可判定此权属战国时三晋之器。以一石合一百二十斤计,由此权可知三晋的一斤约合258.1克。为研究战国衡制的重要实物资料。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 秦禾石权  时代 战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 秦高奴石权
1964年阿房宫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秦国的高奴权,上面铸有铭文16字:“三年,漆工配(熙)、丞诎造,工隶臣牟。禾石,高奴。”并加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秦二世元年诏书及“高奴石”三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  秦两诏铜权  时代 秦代
秦安县上袁家秦墓出土两诏“铜权”,高7厘米,底径5.2厘米,重250.2克。为增大器表面积以载铭文,权身被设计为空心钟形。顶部呈伞盖状、鼻钮。器表铸成多道觚棱,铭文即鎏刻在觚枝间的平面上,一个是秦始皇的诏书,一个是秦二世的诏书,它们是秦代关于度量衡制度著名的“两诏”。“两诏”的颁布是秦代巩固政权、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的重大举措,充分显示了秦王朝对统一度量衡制度的高度重视,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铜权表面刻廿六年始皇诏书40字和二世诏书59字,另刻符号1字。
铭文释文:廿六年,皇帝尽幷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殹,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0 16: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衡”是一种秤重工具,也就是“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 楚 “王”字 衡  时代 战国
安徽寿县出土的楚国“王”字青铜衡有2件。一件长23.1厘米,宽1厘米,厚0.35厘米;一件长23.15厘米,宽1.3厘米,厚0.35厘米
  铜衡杆的长度相当于战国时的一尺。两件衡杆正面均刻线,一件刻十等分,每等分一寸;一件中间二寸有寸刻线,其余每半寸刻一线。两件衡杆都以刻线来计算称锤到提点的长度(力臂)和被称物品到提点的长度(重臂),然后计算物品的重量,这是比较准确的衡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0 16: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为而治 于 2019-12-20 15:41 编辑


中国古量器的起源很早,新时器时代
遗址中就有许多陶罐
陶钵
之类的容器。由于当时还没有文字,无法确证这些器物的具体使用范围。但根据原始人群
分配方法,可以设想当时有某些器物是用作统一分配的专用器具,这些容器应该是量器的前身。流传至今最早刻有铭文的量器是1857年山东胶县出土的子禾子铜釜、陈纯铜釜和左关铜,据铭文,知是齐国设置在关卡上的标准量器。目前已搜集到的战国量器及容器上刻有容量的器具共60余件,参照文献可以归纳出以下各国的容量单位名称和单位量值:齐国以豆、区、釜、钟为单位,每釜约合 20580毫升;燕国以觳为单位,每觳约合1766毫升;赵国、韩国以斗为单位,每斗约合1700和1750毫升;魏国以斛、斗、益为单位,每益约合225毫升;东周以斛和斗为单位,每斗约合1950毫升;秦国以升、斗、斛为单位,每升约合 202毫升。可见战国时期各国不但容量的单位量值不统一,单位名称也很不一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 “燕客”铜量   时代  战国 楚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 燕客铜量 B
“燕客”铜量为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通高13、口径15厘米,1984年长沙市收集而来。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圆筒形,素而无纹,平底有鋬,外壁一方框内有篆体铭文6行约59字。楚国铜量发现多件, 无论文字的多少及所记载的内容,都以此量最为珍贵。
释文:“郾(燕)客臧嘉闻(问)王于菽(纪)郢之岁①,亯(享)月②己酉之日③,萝④莫敖臧无,连敖屈上,以命攻(工)尹穆丙,工差(佐)竞之,集尹陈夏,少集尹龚赐,少工佐李癸,铸廿金刖(筩),以賹秙爵(筲)”。
燕客铜量是楚国的一种量器的标准器。铭文内容涉及到赋税征收、俸禄发放等,备受到正攵府的重视。楚国铜量发现多件,无论文字的多少,还是所记载的内容,都以此铜量最为珍贵。
从铸造此量的官史名称及铸造过程看,楚国县级政权的官职与中鞅机构的官职大多相同,如此多的官史负责铸造二十个铜量,可见对铸造铜量这一工作的重视。量是量器,涉及到赋税征收,俸禄发放等,当然受到正攵府的重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统一度量衡制度,也是同样的道理。
楚国是个粮食生产的大国,又是一个重商的国家,粮食调剂的出进,以及商品交换都离不开量器。楚国用以计量的量器是升、斗、石,进制单位为十进制,即十升为斗,十斗为石(担)。和中原一些国家如齐国的量制比较,齐国是升、豆、区、釜,各以本身四位进位。楚的十进制计量比其他进制要方便得多。从发掘出土的众多楚量器看,一是所测容积大小较为一致,趋于规范,二是量器上一般镌刻有铭文,以示法定,它说明楚国在量器的制作上曾颁发有统一的标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 秦始皇廿六年诏椭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 子禾子青铜釜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柜里,就有这样一件身世复杂的小量器——齐国的“子禾子青铜釜”。通高大约38.5厘米,实测容积20460毫升。整体造型朴实简单,腹部有铭文九行,可惜因年代久远,锈蚀严重,能辨清的大约有九十个字,大意是告诫官员要使用标准的量器,不得徇私舞弊,如有违反者,会根据情节轻重施以相应的惩罚。这件文物证明,在战国初年,齐国已经具备了严格的量制管理制度。子禾子正是《史记》“田氏代齐”事件的主角田和。田氏家族原本姓陈,子禾子釜是田和未被立为诸侯时所做,年代当在公元前404~前385年之间,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左关”青铜鉌、“陈纯”青铜釜共称“陈氏三量”。这三件计量工具是齐国中鞅政权在左关安陵地区征收税赋的专用标准量器范具。当田和的曾祖父田常担任齐国国相时,为了壮大田氏一族的势力,田常开始在量器上做文章。齐国的旧量有豆、区、釜三种,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四区为釜。田氏将家量改为五进制,即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并用大于公量的田氏家量出贷粮食,用公量收。就这样,田氏在齐国广得民心,齐国百姓“爱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田氏几代在齐国苦心经营,终于在公元前379年齐国君主齐康公死后取而代之。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立为齐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0 16: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为而治 于 2019-12-20 15:40 编辑


”升”
是来源于中国古代用于称量粮食的木制品容器“升斗”的容积单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 商鞅方升A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 商鞅方升拓片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 商鞅方升C

战国青铜量器最著名的是秦国商鞅变法时制作的标准量器方升。长方形,一端有柄。全长18.7厘米,内口长12.4774厘米,宽6.9742厘米,深2.323厘米。器身左侧刻铭文32字:“(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壹为升。”即以161/5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说明此时已经运用了“以度审容”的方法,反映了战国时期在数学运算和器械制造方面达到的高度水平。经计算,一升为202.15立方厘米。底部后来加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说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就是以商鞅方升作为标准的。

至此量器篇解释,下一篇 水器篇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20 21: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0 23: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客气,谢谢奖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01: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晚上好,最近没见小八主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4-12-1 01:46 , Processed in 0.01192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