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77|回复: 3
收起左侧

解密豆导的艋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4 03: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hawnlau 于 2010-2-24 02:56 编辑

电影末尾:‘献给我的兄弟林小明”。林小明是何人?他不是电影圈的人,而是一个黑帮大哥。要说《艋舺》有什么创作冲动和灵感来源,那都是来源自这位林小明。
    钮承泽和林小明相识那年才十七岁,跟《艋舺》主人公的年纪差不多。他们相遇的地方就在舞厅,《艋舺》戏里面太子帮跳舞的那场也有。两个人是小学同学,虽然多年没有来往不过交换了电话。第二天林小明约钮承泽出去,然后二人成为了好朋友,经常见面,感情笃深。当时他们都有各自的梦想,外人听起来可能会觉得不切实际。钮承泽想拍电影,还要自编、自导、自制、自演,成为一个全能型的电影工作者。作为道上朋友,林小明想要成为大哥,身后跟一群小弟。然而不等梦想实现,两个人又因为矛盾误会中断了联系,各奔前程。  
    过了十几年,钮承泽和林小明再次见面,他已经是个导演了。有次拿到了林小明电话,他记起这位老友决定见上一面,结果双方交谈甚欢。当时林小明也已经是一个大哥了,两个年轻人仿佛都达到了自己的梦想,即便他们间不曾有过利益合作,然而他们还是为对方的现状感到高兴。对林小明来说,钮承泽朝自己的梦想迈进,他也放了话,要借他五百弟兄拍场大混战,一定要轰轰烈烈的大场面。这些是五年前钮承泽打算开拍《艋舺》时的故事了,事实上那会林小明已经抱病在身,时不我待。后来林小明去世,钮承泽重新整理《艋舺》剧本,精益求精。戏里面和尚跟蚊子说,“今天你不弄死他,明天就被他们弄死”,这句话最早就是林小明跟钮承泽说的,那年他们17岁。钮承泽说在他人生最黑暗的时候,林小明的话可能没有电影里那么狠,但意思是一样的。你必须让别人知道你的实力,否则你就一直被欺负。这句话让钮承泽生起无限感慨,他发现自己跟林小明还有《艋舺》这部电影的联系如此之深,他的青春岁月其实已经包藏在其中,而林小明是一位共同作者。17岁那年,我们一起走进成人世界,并且一去不回,原来电影里的台词都是钮承泽的真情实感。关于林小明的故事当然不局限于《艋舺》这部电影,在前作《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中,豆导有个称兄道弟的朋友——黑帮老大乌龟,他似乎没给钮承泽帮上什么忙,带着一堆手下反倒添了不少乱,这名人物的原型也正是林小明。斯人已去,钮承泽开拍《艋舺》时只有尽量想像那个年代台湾黑帮会是什么样的,少了就地取材能直接询问的人物。他说那场街头拥堵大混战其实有一种不真实在里头,人越多,架往往就打不起来,就跟《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然而真实的黑帮应是如此么?《艋舺》里的时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对话钮承泽林小明是一个家世非常好,非常聪明,非常幽默,很温暖的一个人。17岁那年,我们在一个舞厅相遇了,就像《艋舺》戏里面太子帮跳舞的那样场域,然后我们交换了电话。他是我的小学同学,但是我们以前并没有来往,第二天他打给我,我出去了。少年的我希望有一天能够自编、自导、自制、自演,成为一个全才的电影工作者,这是我的梦。小明的梦是他需要可以成为一位大哥。然后我们在一起厮混了几年,感情非常好,每天都见面,他也提供了我很大的安全感。

  后来就像很多你生命中曾经出现的朋友一样,因为一件事情吵架了,就没有来往。再见面已经是十几年后,那个时候我已经是一个导演,有一天知道他电话,跟他碰了一面,然后马上回到小时候,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开玩笑,非常的亲切。他已经是一个大哥了,可是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利益,也没有任何的合作,他还很高兴,我好像也在朝我的梦想迈进,可是那个时候他因为长期的喝酒,身体已经不太行,我就知道,终究会失去这个朋友。

  《艋舺》有一场戏是几百人打架,为什么会有这一场戏,就是我在五年前我想拍《艋舺》的时候,林小明有一天就说,一定有一个大场面让你拍,我支援你500个人!后来虽然他过世了,但是我还是想要拍一场这样的戏。他过世我非常难过,有一天我写下了几句话:17岁那年,我们一起走进大人世界,并且一去不回——这就是我跟他的这段友谊,那这句话当然变成了电影里面很重要的台词。他跟我是共同作者。我还记得在08年1月,我跑去台湾一座山上,然后想要再重新整理《艋舺》的剧本,那个时候小明已经过世了,我在走本子的过程当中,看到一句话眼泪就掉下来了,那句话和尚跟蚊子说的,“今天你不弄死他,明天就被他们弄死”。我眼泪掉下来的原因,是我赫然发现这是当年小明跟我说过的话。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他跟我连接如此之深,他跟《艋舺》这部电影连接如此之深,甚至透过这个发现,我也才知道,原来《艋舺》这部电影,跟我自己的青春岁月连接如此之深。

   传统:“枪,是下等人用的武器”电影里的友情义气是太子帮的事情,而传统厚度是体现在Geta和Masa这辈大仔身上。庙口和后壁厝不比港片里的扛把子,它们背后自有一层宗教信仰和族群派系的深意。《艋舺》里的“庙口”是指代艋舺清水岩,俗称艋舺祖师庙,祀有清水祖师、妈祖、关帝等一众神祇。这个庙跟大陆泉州的安溪清水岩是一脉相承,香火正是当年渡海携来(Geta死后墓碑上也写明了他祖籍是在安溪)。这座庙充满了历史传奇色彩,它见证了影响台北历史的械斗事件。当时来台的泉州移民分裂为两股大的势力三邑(惠安、晋江、南安)和同安人,由于信仰神明不同和经济利益纠纷,三邑人把同安人赶出了艋舺地区,从而导致该地民风保守,族群过于封闭,难以容忍外人与新事物的介入。

    艋舺是平埔族语,意思是小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有这样的历史背景,电影里的兄弟反目和脆弱手足情就容易理解得多,至于庙口和后壁厝那种老大和好、小弟对立的局面,其实也是一种传统保留。闽南地区在大陆尚且是个封闭式的族群,他们以各自同姓祖厝和就近村落为单位,形成一个家族宗亲的牢固体系。这种体系排外性极强,互为合作,习惯于自保。即便经过日本殖民和国民党高压统治,《艋舺》里不同的角头势力依然保持了这一土生土长的特点。从地理上来看,闽台地区山多地少;从地缘上来看,台湾命运动荡飘摇。这些因素迫使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采取一种近似抱团的姿态,里头还结合了佛教道家的宗教影响、血缘血统的沾亲带故以及地下帮派的林立并存。正因如此,他们才是独特的台湾黑帮,既有日本黑帮的残留影响,又看不出太多香港黑帮的影子。就以香港而言,它是高度现代化的都市森林,不同移民早已混杂一起,虽有各据一方的势力,但排外程度并没有《艋舺》里台湾本省黑帮那么深,彼此联系也没有错综复杂的脉络可循。
   江湖:“时代不一样了,艋舺早晚会被吞掉”如果回溯历史,由于一清专案的发生(几乎跟大陆的严打是同一时间段),许多黑帮头目被丢进了监狱,一时间人满为患,《艋舺》中的文谦就是代老大去蹲牢了。这批人在监狱里对立严重,为了对抗竹联帮和四海帮的侵蚀,以本省人为主体骨干的天道盟成立。风声过后,随着政治空气的缓和,这批人又被赦免出狱,由于不可避免的争权夺利,流血事件频发。当时台湾发生了很多小弟篡位的事情,他们大多采用枪击的办法来干掉老大,因而这种行为也让人深恶痛绝,江湖上一片血雨腥风,黑帮引以为傲的伦理道义荡然无存。显然这个时代背景不可忽视,《艋舺》里的很多情节同样可以做适当的解读阐释。

    电影里的1986和1987年恰好处于一个敏感时间点,蒋经国在临死前宣布解除戒严令,随后两岸关系走向和解。《艋舺》的原名意思是平埔族里的独木船,艋舺地区又是个闭塞的区域,因而对于外面的风吹草动实在没有任何政治嗅觉和天然敏感可言。当文谦决定跟外省帮合作时,叔伯辈大多吞吞吐吐,像Geta更是明确表态反对,由此他们都成为了必须除掉的眼中钉。在Geta看来,艋舺本是个单一纯粹的族群,自己家的事情自己人来解决,他们又不想发横财大捞一笔,凭什么要看外省人的脸色。很显然,Geta在这里充当一个调停者,并不是那么看重的利益争夺。他即便断了和尚父亲的手,夺得老大位置,却好像也不是想着如何经营,吞并周围势力不断做大。这种“不求上进”恰恰让他远离了利益冲突,可保一方水土的平安——本省黑帮的意义功能更多是在此。然而在外省帮看来这些老人简直是瞎了眼,放着那么好的艋舺不经营,只肯烧香拜佛玩女人,实在是资源浪费。结果外面的山雨欲来是挡不住的,有人墨守就必然有人要思变,所以《艋舺》的结局喻示了传统的消亡,黑帮势力走向了重新整合,这个过程也导致太子帮走向了分崩离析、手足相残的惨境。

  至于义气,在惨烈的黑帮厮杀当中,义气是为何物其实并不重要了。义气在钮承泽与林小明的友情故事里是一种互相赏识,太子帮能给蚊子提供安全感,罩着他不受其他人欺负。义气是和尚看到结拜兄弟被人砍杀沦为鱼肉时的情绪爆发,然而他早已是背叛者,不配拥有义气。因而义气在片中是带有怀旧情调的回忆,是偶像明星嘴里的大段台词。它可以仅仅属于几个年轻人的青春,而一旦踏入成人世界,义气就很难保留有最初的面貌。
台湾电影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些市场,不过那是基于政策保护和本土扶植,观众眼界未开。后来粗劣商业片和低廉琼瑶剧也热卖过一段,然而观众很快倒了胃口。新电影在最初几部电影时确实有市场,不过随着几个得力干将把重心投向艺术探索,新电影很快失去了票房,接受了失败命运。在港片的强势冲击下,那时候的台湾电影没有工业可言。进入九十年代,外片有如洪水猛兽,把国片打得七零八落。台湾电影产量年年下跌,占有率惨不忍睹,朱延平不断复制也走到了死胡同,整一个病态的市场。随着港片行情走低,整个华语片萎靡一片,无人能救。进入新世纪,台湾电影的本土占有率有时候不如1%,一年十来部片子,辅导金“越辅越倒”,形同虚设。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有这样的历史背景,电影里的兄弟反目和脆弱手足情就容易理解得多,至于庙口和后壁厝那种老大和好、小弟对立的局面,其实也是一种传统保留。闽南地区在大陆尚且是个封闭式的族群,他们以各自同姓祖厝和就近村落为单位,形成一个家族宗亲的牢固体系。这种体系排外性极强,互为合作,习惯于自保。即便经过日本殖民和国民党高压统治,《艋舺》里不同的角头势力依然保持了这一土生土长的特点。从地理上来看,闽台地区山多地少;从地缘上来看,台湾命运动荡飘摇。这些因素迫使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采取一种近似抱团的姿态,里头还结合了佛教道家的宗教影响、血缘血统的沾亲带故以及地下帮派的林立并存。正因如此,他们才是独特的台湾黑帮,既有日本黑帮的残留影响,又看不出太多香港黑帮的影子。就以香港而言,它是高度现代化的都市森林,不同移民早已混杂一起,虽有各据一方的势力,但排外程度并没有《艋舺》里台湾本省黑帮那么深,彼此联系也没有错综复杂的脉络可循。
     艋舺的准备从剧本做起,钮承泽没有当过黑帮老大,因为他从来就不是,所以一手资料的来源就变得很棘手。另一位编剧同时也是前女友曾莉婷在这点上帮了他很多忙,他们展开了大量实地调查、阅览书籍汇总案件、探访一些老前辈,试图创作一个复古怀旧、色彩迷人、华丽生猛又带有浓厚台湾味道的艋舺地区。这个过程中,前面说到的林小明无疑给了钮承泽很大的创作灵感,不过钮承泽解释说片中的艋舺只是想象中的艋舺,它不是还原写实更不是砸钱复制。挑选演员上,钮承泽觉得严格定义上来讲,赵又廷和阮经天一点黑道气势都没有,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都证明了他们是乖孩子,更何况他们也没有经过那样的特殊年代。阮经天有合作过,好办。蚊子的演员一直找不到人,曾莉婷推荐了依靠通过《痞子英雄》走红的赵又廷,找来一看印象不错,可是ABC的文化背景实在也差得太远了点。最后没办法,有些东西就是缘分,钮承泽忘不掉他的面孔,结果赵又廷就接演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无可动摇的一号主角。凤小岳完全是因为《九降风》里的出色表现让豆导有了印象,一聊,发现找他没错,这样戏份最重的三人组就搞掂了。
    总之《艋舺》是一部针对市场和受众群而制作的电影,它有青春片的外壳又有充当话题的黑帮情节,有偶像,有动作、有情感、有音乐,卖点超多,随你喜欢。《艋舺》跟八九十年的台湾商业片有本质区别,尽管也是奉行拿来主义,然而它包装得精彩好看,形式新颖,人物情感充沛。即便里头有台词说教毛病和多余累赘戏份,然而《艋舺》不失为一部浪漫的青春电影。片子给其他电影人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如何针对本土观众口味,用心去制作、聪明地拍摄,这样子做台湾大有希望,一两年内有更大动静绝对不是片面之言。当然了,钮承泽还希望《艋舺》能进入内地市场上映,与观众见面,不过这个的难度就确实不小了,至少不见得会比影片创作过程来得轻松。

    最近一部谈论较多的片子,日前迅速在UC上看了,还不错高清的。昨日从新青年看到影评很稀饭,以上内容是部分节选的,有耐心的可以慢慢看。一直喜欢豆导,认识他是从刘德华的黑金中他饰演的那个性格警察。后来在康熙访谈中听到到他当年为了演戏曾独自一人在陕北农村一户人家那里体验生活几个月的艰辛,还有质朴。 那是旧开始留意他的电影。期待他后面的作品。在维基百科上搜到豆导的介绍:满族台客钮承泽,身上流有满族的血液,他也是名将之后,从小生长在将军府邸,外婆和妈妈也都在大学的语言中心教中文。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钮承泽透露:他外婆的父亲孔华清是陕甘督办,是冯玉祥的拜把兄弟,相传当时还能自己印钞票。父系家族是满族钮祜禄氏,出了六位皇后,为清宫中之冠,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慈安太后,就是咸丰皇帝的母亲,相传后来被慈禧太后毒死。外公张载宇是将军,由于饱读诗书,就算是骂人,也要用八个字开场:‘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之后才开始训示。由于太过溺爱钮承泽,还曾经带他到蒋介石官邸的厕所上大号。钮承泽的父亲19岁跟随国民党到台,一辈子怀念北京胡同,却抑怀才不遇郁不得志。在钮承泽12岁那年,钮父罹患罕见的‘运动神经元萎缩症’(俗称‘渐冻人’),其后靠插呼吸管灌食维生,长达十多年,全身只剩下眼睛能动。钮承泽一度想逃离面对病床中父亲,父亲的悲惨情境始终成为他心中最大的恐惧阴影。母亲张青琴身为将军之女,在优渥环境下长大,个性乐观豁达,曾做大学老师,也曾是知名的国剧编剧,得过国家文艺奖。阿姨嫁给了名中医师张正懋。钮承泽生长在嘉禾新村,是非一般印象的眷村,没有竹篱笆。外公有当局提供的独栋四百坪房子(相当于120平方米)。钮承泽从小就和外公、舅舅一家子住在一起,自小被送进私立的贵族小学,性喜自由的他消极反抗,成绩都在全班倒数几名;后来更被分发到唯一的“放牛班”。由于小时是权贵子弟,且外公的交游广阔,在他九岁时,就有电影公司的经纪主动上门找他演戏。十七岁凭借《小毕的故事》一炮而红。不过,弟弟从小体弱,钮承泽总是觉得母爱都给了弟弟,极度依赖却又无法占有的难解情结,最后蔓延爆发了忧郁症,陷入人生混乱时期,但也直到那一刻,他才找出了童年伤口,一股脑儿向母亲倾倒心中痛苦与挣扎,母子在真实拥抱下相拥而泣,心中得到了和解。钮承泽如今工作再忙,总不忘传简讯告诉母亲,他有多么爱她。
发表于 2010-2-25 12: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5 14: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看上去跟韩国的某电影感觉很像,原来是因为要讲的东西差不多的缘故。

豆导的性格= = 原来和儿时的玩伴不无关系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7 04: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lilia7


    还是有不同的,台湾片有他很鲜明的风格。你说的韩国片是马州街残酷史,那部片子相对来说硬一些,情节上没有这么复杂。其实觉得相似的原因可能东亚地区,文化上面有些共性吧。各地都有类似的国内有阳光灿烂的日子,其实还有一部国内没有公映的,是贾樟柯的小武,香港的古惑仔系列。其实这些片子最早的一部是台湾杨德昌导演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样的青春,躁动,单纯,残酷,还让人影响深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5-9-21 05:37 , Processed in 0.00824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手机版